首页 >资讯参考 >

“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游正伟:做“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基础研究-热议

发布日期:2023-05-27 00:31: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

中新网上海5月26日电 (许婧 朱一超)一身干练的深蓝色条纹衬衫,一副窄框眼镜,一个稍显老旧的黑色商务双肩包......“这个实验结果蛮有意思的!”“这个研究有意思!”这个常常把“有意思”挂在嘴边的高校教师,正是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系主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材料方向学术带头人游正伟教授,一个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扎根多年,勇于用科研硬实力向心血管疾病治疗等国际医学难题发起挑战的科技工作者。

26日,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因其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游正伟获评“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实现了东华大学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于2012年设立,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10名。奖励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企业创新创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45岁以下科学技术工作者。

十年来,游正伟教授潜心基础研究和教书育人。 东华大学供图

本科和博士均是学化学专业出身的游正伟称自己是“半路出家”的材料科研工作者。2007年博士毕业后,游正伟前往海外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工作,主攻应用前景广阔的生物医用材料领域。

深造几年后,游正伟进入产业界,成为一名跨国公司经理。其间,他看到了在面向产业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国材料与世界的差距,也感受到中国迅猛的发展。2013年10月1日,他放弃了高薪体面的工作,正式加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潜心基础研究和教书育人。

游正伟以自己的化学老本行作为突破点,从分子设计开始,开展生物材料的原创研究,一路探索前进,在生物医用弹性体领域取得了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分子设计、材料研发、医学应用……在游正伟的科研世界中,交叉与碰撞是激荡科研火花的关键词。在他的课题组组会上,气氛异常活跃。2016年,稍显腼腆的张璐之刚进组,看着师兄师姐们和游老师在组会上“没大没小”,在学术观点上“怼来怼去”,一时还有点不适应。

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的博士生刘增贺带着张璐之在实验中发现自己合成的材料,切断后竟然“愈合”在了一起,就像人类皮肤损伤后有自我修复能力一样,这一现象立马引起了游正伟的重视,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是“有意思”的重要发现,于是带着刘增贺和张璐之一起“琢磨”了起来。这一琢磨,让游正伟团队解决了自愈合性和力学强度此消彼长的矛盾,于2019年创造了室温自愈合材料强韧度的世界纪录,相关成果发表在材料领域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近4年来自愈合弹性体领域全球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

研以致用是游正伟一直的科研追求,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自愈合材料之后如何用起来,成了他日思夜想的问题。通过不断地了解临床需求和思想碰撞,他带领团队在应用上打破医疗器械预先体外成型再植入体内的传统思维,提出体内原位愈合组装医疗器械的创新策略,有效治疗动脉瘤,完成了世界首例利用材料自愈合特性来解决体内组织修复的科学实验,为类似的生物医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游正伟感慨:“未知是基础研究最大的魅力,我们只是做了研究的第一步,材料的自愈合性能将在医学临床应用中大有可为!”

做科研,就是要一直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在课题组,游正伟也一直这样鼓励和指导学生,要有创新和探索精神。

“游老师常说,每一个研究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应该有本事成为你导师的老师,在你的细分领域比你老师更专业。”陈硕是游正伟带教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2022年5月,陈硕完成了他在上海交大的博士后工作后,手握高新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几个offer,难以抉择。在与导师游正伟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后,他做出回到高校做科研做学问的决定。

“无论你做什么选择,你做的这件事情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导师的这句话至今还在耳边回响,此刻的陈硕已经是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在这个新成立的学院,他将继续在生物医用弹性材料和生物柔性电子领域做研究、教学生,做一个快乐的科研人。

“太拼了!”“高标准”“做实事”……在学生眼中,游正伟是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导师。但在他儿子眼中,却以为“我爸爸是修电脑的,因为他在家里总是对着电脑在倒腾”。

“我想我儿子有一天会为他的爸爸而自豪,因为爸爸在做一件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事情。”游正伟说。(完)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东方兽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